作者: 來源: 日期:2021-05-25 人已閱讀
【編者按】加德精品高中的教師們都是活躍在教育教學一線的優秀骨干,他們不僅敬業、愛生,專業能力一流;也善于思考,不斷探索專業規律,緊跟教育及時代發展步伐。這是他們能一直優秀,永葆活力的原因。本期起,我們將陸續刊發他們的相關文章,以饗讀者。
高中語文的課程通道現狀
陳尚斌(加德學校副校長、高中部語文教師)
大家知道,由于應試的擠壓,教材的缺陷,以及教師自身的局限,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總體效率一直不高,不同程度存在少、慢、差、費現象。而要走出困境,須找到一條語文學習的有效路徑。在新高考、新課程改革的當下,語文教師應當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路徑,建構開放而有活力的學習課程,致力于將課內與課外打通、校內與校外打通、語文與其他課程打通。這就涉及到語文學習的課程通道。
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為學生發展創設的教育空間,是教學活動的依據。它既包括學校所設置的各門學科,也包括有目的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。而課程通道,就是通過課程的設置與開發,幫助學生學習的一切方法,是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。
當下語文課程通道的狀況如何呢?我簡單概括為四點:窄、矮、短、暗(這也是造成少、慢、差、費的原因)。
窄,是指課程學習形式太過單一,學習范圍太過狹窄。矮,是指教學著眼點太低,不能將知識目標上升為課程目標,將能力目標上升為素質目標,不能以課程論的眼光審視每一次的教學活動。短,是指課程學習呈現短期性、臨時性、碎片化,而未將其一體化貫通,未有長遠眼光和課程化設計,不完整,不可持續。暗,是指沒有明確而穩定的課程學習目標,未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,自行其是,最后茫然自失。
而語文課程“窄、矮、短、黑”的現狀,又是我們教學主體未能突破教材的局限、學校的局限、考試的局限、學生的局限所致。這四大局限,總根源在教師自我的局限。自我局限的核心則可追溯到教育理念、教育人格上來。所謂“萬法唯心”“境由心造”,一個不重視課程開發、不重視課程標準的老師,是不能很好地進行語文教學的。
具體地講,語文學習的課程通道不暢,
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。
01 漠視語文課程理念,功利性過強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從“知識和能力”“過程和方法”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”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。為此就應增進課程內容與學生成長的聯系,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,學習認識自然、認識社會、認識自我、規劃人生,實現語文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。 然而實際情況是:強烈的應試心態阻塞或者擠壓了課程通道,教學的目標里只有分數,學生成了考試的機器。教學內容多是死的知識和投機取巧的答題套路,三維目標一維也談不上。急功近利的結果是分數暫時提高,學生綜合素質卻嚴重停滯,學習后勁不足,能力和素養都達不到新的高考要求,最終不能有效應對深度改革的高考,也不容易贏得未來人生。 02 課程工具性體現不足 工具性的核心是思維能力,F實教學中,一方面我們很多時候沒有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性,老師的感受領悟代替了學生的多元理解、老師的“獨裁”講授代替學生的親歷體驗和切實訓練。另一方面,我們還有不少老師將體會思想內容和情感作為語文的主要教學目標。新課標提出“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”,并特別指出:“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,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,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。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,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,無時不有。因而,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,日積月累,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、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。”在這一點上,我很欣賞加德精品高中的周霞老師和齊紅雨老師,他們是有新課程理念的。 我們的語文課必須實現兩個轉型:從理解內容轉變為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;從教師講讀課文轉變為以學生語文實踐為主要內容和方式。只有這樣,語文的工具性才能真正落實。語文課的正業,就是語言文字的學習,這是語文課程的“獨當之任”,也只有首先真正落實了語文的工具性,人文性才有發生的基礎,才能相伴而來。 目前語文教學亂象叢生,根源即在未明確這個道理。表現為兩個極端:一是過于強調人文性,輕視工具性,把人文性推向極端,致使有人把語文上成思品課、哲學課、歷史課、生物課,唯獨不是語文課。二是只抓應試,教給學生的是海量的習題,不重學習體驗,只講答題竅門,不顧語文素養;既沒有教給學生真正有用的知識,也沒有訓練學生真正實用的能力,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審美情趣的培養。既丟掉了語文的人文性,也丟掉了語文的工具性。這是竭澤而漁式的急功近利行為,對語文學習的課程通道造成擠壓與破壞。語文被罵為“誤盡蒼生”,主要也是這個原因。 03 課程資源開發不足 要拓展語文的課程通道,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必然的選擇,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標。我們身邊蘊藏著自然、社會、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,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,去努力開發,積極利用。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,使學校課程以及課程內容的載體(特別是教材)將越來越不是學習的唯一渠道。除了教科書、教學掛圖、工具書,其他圖書、報刊,電影、電視、廣播、網絡,報告會、演講會、辯論會、研討會、戲劇表演,圖書館、博物館、紀念館、展覽館、布告欄、報廊、各種標牌廣告,自然風光、文物古跡、風俗民情,國內外的重要事件,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等,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。 然而實際情形是:我們的視野很少離開教材,學生的身影很少離開教室。我們的教學活動很少離開講授、做題、評改。甚至偶爾進行的課堂討論,每期一次的演講,每年一次的課本劇,也多是作秀和流于形式。像上海程紅兵老師那樣,引導學生收看收聽{東方時空)節目,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語文活動,匯集知識,討論問題,既深受學生歡迎,又能大大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課程拓展,我們做得很少。地方課程、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普遍不足,校本教材粗糙或沒有、 地方文化稀少或缺位。公共媒體、網絡平臺、社會活動、家庭生活的有效利用不夠。 尤其要指出的是,教師和學生本身是天然的課程資源,蘊含著巨大的語文價值。單是開發和利用師生的心靈資源,比如如何借鑒程朱講學中“靜修”經驗,如何借鑒佛學“參禪”的辦法,就很值得探討。因擬專文論述,此不贅言。 04 寫作教學的觀念還沒改變 新課標強調作文教學一定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,而現實的作文教學過于急功近利,重技巧輕思想,重模仿輕獨創,重文辭輕內涵,重迎合輕真實。只教套題作文、餡餅作文、宿構作文,不但助長假大空的文風,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也沒有多少正面作用。葉圣陶先生在《對于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》中就提出,作文教學必須注意訓練學生思維,激發學生情感。這叫“作文立其誠”。葉圣陶早在1980年給南京市《作文選讀》題詞時就強調:“作文課是練習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。模仿不是好辦法,抄襲是自己騙自己。我懇切希望小朋友記住這兩點。”李鎮西說:“語文教學技巧永遠是第二位的,第一位的是真情實感。”這也包括作文教學。
總之,語文課程應當保持高度的開放,根據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,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課程通道,打破學科壁壘,把教科書與生活融為一體,把三級課程鏈接起來,把三維目標貫通,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。如果學生沒有走出課本去拓展閱讀,沒有跨學科學習的意識;沒有走出課堂去生活中學習;沒有走出老師的“影子”去獨立探究,多元思考,展示自己。那么,語文學習的課程通道就還沒有暢通。如果學生仍然不注重實際運用,諸如朗讀時學生腔、作文時假大空、口頭講話不簡潔自然、閱讀時不獨立思考、獨立判斷,那么語文學習的課程通道就還沒拓展。
至于如何處理教學與應試的關系,我的主張是堅持新課程理念不動搖。三個理由:(1)新課程理念指引的是教育的真正目標,而考試是檢測這個目標的手段,二者從根本上講不矛盾,即使有部分矛盾,也是暫時的。(2)隨著高考改革的切實推進,考試已越來越體現新課程理念,命題也由知識立意、能力立意,發展到素養立意。踐行新課程理念,有利于迎戰新形勢下的高考,適應未來發展。(3)是否正確貫徹語文課程標準和課程理念,這是擺在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嚴峻問題,教師的課程理念將決定語文教學的方向和學生未來。
每一位語文教師只有完成了由應試思維到課程意識的轉換,才能適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,語文教學也才能走出困境,進入廣闊的新天地。加德精品高中要做積極的推進者。